2025#26 大西洋月刊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引言

怎么本周收藏的都是《大西洋月刊》的稿子?

文章

我最近发现一个点,似乎是越有“计划感”或者说越有“目标感”的人越敢于 Gap。
这可能是越“随性”的人,越容易被外部环境牵着走,“随大流”。对跌出主流轨道的人生感到恐惧,或者说“没必要”。
本文存在付费墙,我提供了一个 AI TLDR
本文探讨了美国文化中对少睡觉的崇拜,认为这反映了对努力工作的价值观。尽管许多人承认需要更多的休息,但睡眠与懒惰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 美国文化中,睡得少被视为一种价值。
  • 科技CEO和影响者宣扬早起的习惯。
  • 睡眠不足被视为勤奋工作的象征。
  • 美国历史上对睡眠的道德评价已有几个世纪。
  • 1861年,《大西洋月刊》批评早起的宣传。
  • 美国建立在新教工作伦理上,强调努力工作。
  • 法定的40小时工作周和周末休息日的形成。
  • 尽管休闲成为法律结构的一部分,工作狂文化依然盛行。
  • 咖啡等产品的营销针对那些想要熬夜的人。
  • 大多数美国人承认需要更多休息,但“睡眠等于懒惰”的观念难以改变。
 
这一点美国确实和中国很像,虽然美国没有多少年历史,但按文章来说,对睡觉(睡懒觉)进行道德批判也算是美国的文化传统了。
《大西洋月刊》这篇稿子里面有意思的一点是,他甚至引述了一段 1861 年自己的文章。那个时候就有评论家批评美国社会过于崇尚勤奋导致人们睡眠不足的工作伦理。
160 年过去了这种文化传统还在,《大西洋月刊》也还在。后者还在批评前者,笑死。
本文存在付费墙,我提供了一个 AI TLDR
本文探讨了《死亡搁浅2》游戏,通过交付任务反映数字连接的矛盾,强调人类真实互动的重要性。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游戏呼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联系和情感交流。
  • 游戏《死亡搁浅2》将玩家置于亚马逊快递员的角色,探索数字连接与人际关系的紧张关系。
  • 玩家需在复杂地形中运送包裹,体验现代快递员的艰辛。
  • 游戏由小岛秀夫创作,主角由《行尸走肉》演员诺曼·瑞杜斯配音。
  • 游戏探讨技术对人类亲密关系的侵蚀及对未来工作的担忧。
  • 玩家通过交互与虚拟居民建立联系,反映现代社会的互联互通。
  • 游戏强调身体存在的重要性,主角需要饮水、进食和休息。
  • 小岛秀夫在游戏中融入个人经历,探讨失去与孤独的主题。
  • 整体上,游戏呼吁在数字生活与现实体验之间寻求平衡。
 
一个《死亡搁浅2》的简评,将游戏中 Sam 与现实中亚马逊配送员的生存处境略作类比。
这个简评倒是提醒了我,在此前的欧美影视剧作品中,快递员作为“亚马逊生态”的末端,几乎不会展示出太正面的形象。
他们要么是作为系统的一部分,在执行一些非人的操作。要么就是他们已经被系统折磨的非人,表现出一种麻木的状态。
本文存在付费墙,我提供了一个 AI TLDR
本文是《大西洋月刊》上一篇关于作者从未拥有智能手机的文章,讲述了作者不用智能手机的经历、感受及对智能手机使用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下是详细总结:
作者基本情况与曾经的遭遇
  • 作者情况:作者富兰克林・施耐德从未拥有过智能手机,未使用过 Uber、Venmo、Spotify、约会应用等各类智能手机相关服务,也未参与过群聊、未使用过 Instagram 等社交平台。
  • 曾经遭遇:过去,当作者告知他人自己没有智能手机时,人们要么不相信,要么报以尴尬的蔑视,这让作者一度感到羞愧。
如今态度转变与自认为的优势
  • 他人态度转变:近两年来,随着持续在线的弊端日益明显,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作者反而成为令人好奇甚至羡慕的对象,作者也因此产生了一丝 smug(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从 “落后者” 变成了 “引领潮流者”。
  • 自认为的优势
    • 避免了智能手机带来的一些糟糕影响,如发呆、心不在焉的状态,社交能力退化,以及因长时间刷手机导致的驼背和脖子上的皱纹等。
    • 认为自己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比很多人更好,以电影院中人们频繁看手机或整场刷手机的现象为例进行了说明。
没有智能手机的不便之处
  • 出行时需要依靠潦草绘制的地图等,曾因地图标注错误错过重要面试。
  • 聚餐结账时,当他人使用 Venmo 转账,自己用现金支付显得格格不入。
  • 偶尔会渴望群聊中的打趣闲聊,觉得自己可能错过了一些交流。
作者不使用智能手机的原因
  • 不认同常见的反智能手机观点,如认为 “放下手机” 类似 “别靠近我的草坪”,是对新事物的本能厌恶,而 “活在当下” 的劝诫也有误导性,举例说明沉迷手机的人某种程度上也在 “活在当下”,只是选错了时刻。
  • 主要原因是注意到智能手机普及约十年来人们的变化,如行走时刷手机的人仿佛将自身行为责任外包给他人,如同将记忆外包给手机;开车时也有不少人看手机,甚至停车时深夜刷手机的人呈现出当代人的疏离感。
对智能手机使用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 指出手机只是媒介,人们可能用其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但常见的多是自我贬低、缺乏活力的活动,如健身房里与 AI 动漫少女聊天机器人交谈,朋友机械处理群聊消息,过度依赖约会应用而不敢在现实中与心仪对象交流等。
  • 认为大量社交和情感能量从现实世界抽离,人们的行为更接近唯我论,习惯这种状态会使人虽能模仿正常生活,却只在浏览信息时感到舒适,本质是一种孤立。
作者的自我认知
作者承认自己拒绝智能手机,暗含担心自己也会像他人一样对其成瘾。通过女友让其用手机放音乐,自己却沉迷浏览软冰淇淋维基百科页面的经历,说明智能手机信息的无限可获得性容易让人陷入无意识的滑动和浏览,虽感觉不错,但也意识到其吸引力和潜在危害。
作者是一个 40 多岁,却从没有使用过智能手机的人,和那些短期进行智能设备戒断的人不同,这个我是真的佩服。
作者本身不用智能手机的原因,是认为智能手机可能会让人失去与周围人的链接以及成瘾性。
另外,我搜了一下,作者有推特,看来电脑还是正常用的。

短视频

any body can find yujie

 
这可能是我近些年在抖音上听到的最好的 Remix。你可以先听一下,只有 30 秒。听完后到即刻看我写的分析。

命运

这个博主本身是个剪各种游戏故障片段的营销号,但这条视频数据特别好,意境也很好。
什么是游戏角色的命运呢?是无论你在主线中曾经多么辉煌,拯救了多少人,终有一天玩家会最后一次操作你,然后被卸载,最后被遗忘。

论文

县中农村学生学业成就获得的学校参与机制

AI TLDR
该论文围绕县中(县域普通高中)对农村学生学业成就获得的影响展开研究,分析了农村学生求学特点及劣势、县中的补偿机制、新背景下的挑战与后果等内容,旨在为县中教育改革和农村学生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总结: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1. 县中重要性:县中是农村学生获取优质高等教育的关键跳板,也是国家调控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重要阵地。近年来 “县中塌陷” 问题突出,国家出台政策加强建设,学术界围绕县中困境展开研究,但多从外部条件或背景角度分析,未直接关联县中模式与学生学业成就获得。
  1. 研究问题:县中如何参与农村学生学业过程并帮助其获得学业成就?在城市资源虹吸、新高考改革及农村学生变化等新背景下,县中参与有何变化及意外后果?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视角
  1. 文献回顾:现有研究集中于家庭及环境对农村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分为寒门贵子(家庭积极因素与补偿策略助力学业)和边缘学生(结构性排斥催生反学校文化)两类,但忽视普通农村学生,且对相似家庭环境下学生学业成就差异解释力不足,也缺少对学校环境作用的深入探讨。
  1. 分析视角:引入学校参与视角,关注学校运作对农村学生学业过程的影响,以县中为切入口,因其是农村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主要场所,具普遍性和典型性,且高中竞争性强,能反映学校教育作用。研究基于中西部四所县中(农村学生占比超 70%)的调查,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
三、县中农村学生求学过程的特点及劣势
  1. 求学特点
      • 流动性:就学空间多次转换,需在弱社会支持下适应不同社会系统。
      • 低开发性:家庭对学习能力开发和课外资源投入有限,超 60% 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未参与课外补习班。
      • 独立性:较早独立求学、长期寄宿,课外时间多与同辈群体度过。
      • 弱支持性:社会资本匮乏,学业问题难获指导与支持。
  1. 学业劣势
      • 学习习惯:校外环境不稳定,习惯养成及连续性受阻。
      • 学习能力:基础不扎实、积累不深厚、信息经验匮乏。
      • 学习动力:物质生活改善、家庭责任激励弱化,易出现动力问题。
      • 学业信念:社会资本有限,榜样少、支持不足,易动摇,出现无意义感和目标缺失。
四、学校参与:县中农村学生学业成就获得的补偿机制
  1. 制度管控:通过严苛精细的时间管理(延长学习时间至 16-17 小时、填满休息时间)、介入作业过程(如连排课及时巩固练习)、预习复习制度化(纳入教学监督),重塑学习行为,弥补习惯劣势。
  1. 基础弥补:针对知识储备不足与思维薄弱,语文教师补充知识、强化写作训练;理科教师培养思考习惯、安排基础题型反复训练,发掘学习能力。
  1. 社会化嵌入:强化学生对社会出身的认识(如强调学习是改变处境的出路)、关联家庭责任(如成人礼赋予学习回馈父母内涵)、引导职业身份想象(如家长和校友分享),激活学习动力。
  1. 精神激励:宣扬 “苦学精神”(如励志标语、表彰苦学学子),强化师生关联(如班主任谈心、包生制度),维系学业信念,弥补社会支持不足。
五、新背景下学校参与的失灵及其意外后果
  1. 失灵表现
      • 城市虹吸:优质生源与师资外流,县中成为弱质师生沉淀场所,管理严格但难出成绩。
      • 新高考改革:试题更灵活综合,注重思维能力,题海战术失灵,县中师资生源薄弱、财政支持有限,训练强度与教研水平难提升,苦学难获优异成果。
      • 农村学生变化:心智结构、生活习惯、人生追求改变,家庭责任和苦学精神难成动力支柱,学校动员机制失灵。
  1. 意外后果
      • 自主性剥夺:学校全面替代学生自主事务,学生处于被管理安排状态,易产生隐藏厌学情绪,怀疑学业意义。
      • 学力透支与主体性缺失:过度投入学业透支学力,限制高等教育阶段发展,学生易出现厌学和发展后劲不足。
六、结论与讨论
  1. 结论:家庭及环境对农村学生学业影响间接,学校是直接关键主体。县中通过制度管控、基础弥补、社会化嵌入、精神激励补偿农村学生学业劣势,但在新背景下会失灵,过度介入剥夺自主性。我国体制基础(高考贤能制、教材标准化、公立学校主导)使县中成为农村学生向上流动的关键跳板,虽培养 “小镇做题家”,但也塑造其奋斗精神与积极心性。
  1. 建议:加强县中教学教研自主性,提高水平,探索适合县乡学生的培养模式;打破市级中学教研垄断,调控区域教育竞争强度,缓解县中压力。县中参与作为独特的学业补偿机制,其社会再生产意义、理论价值及政策问题(如减压与振兴)需进一步研究。
视为《县中的孩子》的一点补充:县城中学留守儿童失去家庭照护和家庭的早期教育,需要在学校花多少时间来补?答案是,每天 16 小时。
Loading...

© 评论尸 202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