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5 暮雨将至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引言

时而闻风而动,时而随波逐流,我们的世界正在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旋转。

文章

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充满着历史意义上的讽刺感:
因为上一次工业革命几乎摧毁了宗教在欧美社会和政治层面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所以梵蒂冈比其他任何组织对“下一次工业革命”都更加敏感。
然而上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文艺复兴”也就是“人本主义内核”才是冲击神权的主要工具,但这一次新教皇利奥十四世高举的正是“人本主义大旗”,他强调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类尊严、正义和劳动本身”发起挑战。
此前,利奥十四世还参与了梵蒂冈内部一些帮助教会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
当然,这其实也并不新鲜,处理与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新教”的课题。
只是偏向新教理念的主教当选教皇似乎是首次(我没查)。

“禁酒令”背后:消失的餐厅包间

“禁酒令”这个事情我有三个震惊:
  1. 这个事儿居然要管;
  1. 管了之后影响居然有这么大——公务员(也不一定公款)吃喝对餐饮的行业居然如此之大;
  1. 这篇文章居然各家转载都删了。
偶尔突然加速的汽车不能上路,偶尔吐出开水的水龙头不应该装在家里的洗手台。但经常出错的 AI 现在在全球拥有几十亿用户。
这篇文章的开头,基本就是它的观点了,剩下的基本就是呼吁监管和慎重审视的陈词滥调。我收藏纯粹是因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引言和文笔都太好了,能把千篇一律的论点写的非常丝滑。
这个标题也让我想起了 Google 在 2006 年 4 月推出了 Gmail 的 Beta 版本。这个标签一直保持到了 2009 年的 7 月。
AI 会有一个更漫长的 Beta 期吗?
我觉得 AI 要真的能实现陪伴功能,需要有“自己的人生”才行。
这种“自己的人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最简单的是在一个陪伴型的 Agent 中加入一个新闻或微博读取的模块,允许它每天在后台根据自己的聊天历史去读一些“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隐式存储在聊天上下文中。
第一次见免费洗衣房是多年以前的亚朵,之后,新商务型酒店基本都标配了免费洗衣房,只有五星级酒店还在苦苦坚持收费洗衣。
但现在,亚朵的价格已经快涨成五星级的价格了。
这类创业经,其实在抖音和快手上看会更靠谱一点,但那边又不是很系统。感觉应该用 AI 做一个手册,把每一类目在抖音和快手上的 100 条视频下载下来,整理成一份指南。
在经历了从大学开始到现在快 20 年的记账尝试后,我已经放弃了记流水这件事了。
改为每季度做一次资产盘点。
周前期的热点之一,我觉得仅就员工视角来看写的挺好的,不能算“有爹味”,但问题是依然是员工视角。
阿里已经不是他当初加入的那个阿里了,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也完全不同了。他提到的大部分问题,公司的管理层,或者就说老马大概率也是知道的。
但老马能做什么呢?老马自己差点都被强制退休了。
 

短视频

背着家里人用落地签去外国留学

P 人怎么能勇敢成这样?

用工笔画画猫 meme

评论区:画那些花花草草的我真的看不懂画工,但你一画这个我一下就看出来你的水平了。

树叶上竟然开出了“珠宝”

卫矛花 一种自己打扮自己的植物, 它的花像自己长出的耳环吊坠,非常漂亮。

怀集洪水的高中生 Vlog 视角

本周,怀集洪水因为零元购事件上了热搜。
但其实我第一次知道怀集洪水是看到了一个初中生视角的 Vlog,还蛮正能量的。那个学校的校长带着几个教导主任出去找市民化缘给学生找饭吃啥的。
但那个视频火了之后,又因为出了零元购事件,很多人私信和评论骚扰那个博主,再加上那个初中生马上要中考,后来就给隐藏了。
然后我找了一下,发现有一个差不多的高中生视角 Vlog。

论文

青年女性回流与家庭经营危机——基于陪读妈妈的经验分析

因为这篇论文我自己看下来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因此我让 Gemini 根据这篇论文的研究和推理来延展回答了一个我对陪读妈妈这个群体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如果他们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结局却是回去做陪读妈妈,那么为什么他们还会相信读书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以下是答案,在我看来是合理的: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中一个看似矛盾却又合乎情理的核心现象。您的问题点出了这些回流青年女性自身教育经历与她们为下一代所做选择之间的张力。
综合您提供的这篇《青年女性回流与家庭经营危机——基于陪读妈妈的经验分析》的精彩研究,这些青年女性之所以在自己并未完全通过教育实现理想职业轨迹的情况下,依然坚信“读书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其原因并非出于盲目或天真,而是基于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个人体验、社会观察和家庭策略。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自身的教育经历恰恰是她们“教育觉醒”的来源

她们相信教育的力量,正是因为她们自己接受了教育。她们的经历让她们深刻体会到,教育或许没有让她们成为都市精英,但却赋予了她们更广阔的视野和选择的能力。
  • 教育打开了眼界:正是因为外出务工和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她们才看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理解了现代社会对个体能力的要求。这种“基于自身成长经历的教育觉醒”是她们返乡陪读最内在的驱动力 。
  • 反思隔代教育的弊端:她们的知识和视野让她们认识到,传统的、由祖辈主导的隔代抚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 。她们认为自己亲自上阵,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引导。
  • 教育是脱离自身局限的希望:她们将自己未能完全实现的向上流动的愿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她们的回归,可以看作是一种策略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家庭整体的未来发展为重 。

2. 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应对与主动选择

她们的决定也是对当前社会结构性压力的回应。她们相信的不仅是“读书”本身,更是“在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式读书”。
  • 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研究明确指出,当前农村家庭的陪读现象,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城乡配置失衡和质量差异扩大 。以“撤点并校”为代表的政策将教育资源向县城和城市集中,迫使她们不得不“用脚投票”,带孩子进城上学 。
  • 激烈的教育竞争:社会阶层分化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已经蔓延到乡村社会 。她们返乡陪读,是希望能通过“密集母职”的实践 ,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孩子争取一席之地。她们通过“密集看护”和严格的时间管理,试图隔绝外界不良影响,让孩子专注于学习 。

3. 信念的动态调整:从“成才”到“成人”

值得注意的是,她们的信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现实中不断调适的,这恰恰体现了其理性和坚韧的一面。
  • 现实的“再教育”:许多陪读妈妈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外部教育资源的限制,她们的陪伴并不必然带来孩子学业成绩的飞跃 。
  • 目标的务实转变:面对挫折,她们中的许多人会主动调整预期,将教育目标从期望孩子出人头地的“成才”,转变为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品行端正的“成人” 。她们会告诉自己,“带出来是赚,带不出来是亏,没办法评估,只能说是做父母的义务” 。这种底线思维让她们在面对不如意的结果时,能够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
  • 重视情感教育:当严厉管教效果不佳时,一些母亲会转而采用情感教育,通过讲述父母的不易来感化孩子,激发其学习动力 。

4. 回归并非全然的“牺牲”,而是家庭战略和自我价值的重构

将她们的回归仅仅看作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终结,可能过于简化了她们的处境和能动性。
  • 家庭经营的核心角色:在“一家三制”(老人留守、丈夫务工、妻子陪读)的新型家庭分工模式中,这些女性是家庭经营的核心与主导者 。她们负责的是家庭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拥有相当高的话语权 。
  • 通过“半工半陪”实现价值:许多女性会选择“半工半陪”的模式,这不仅是为了补贴家用,更是为了获得经济独立、拓展社交圈和实现自我价值 。拥有一份工作能给她们带来“底气”,让她们在家庭关系中保持主动,避免陷入完全的依附和自我价值危机 。
总结来说,这些青年女性对“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并非源于对自身教育“失败”的无视,而恰恰是源于其教育经历带来的反思能力。她们的“陪读”选择,是综合了个人觉醒、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家庭长远规划以及对风险的务实管理后作出的一种理性策略。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试图在充满挑战的社会环境中为下一代铺设一条风险更低、可能性更多的成长道路。她们相信的,是教育在塑造一个更完整、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即使最终的结果不一定是世俗意义上的“成才”,“成人”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成功。
 
Loading...

© 评论尸 202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