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5 风大鱼大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引言
本周的社交网络焦点都在关税战上,但大家对这件事讨论的文章好像并没有看到特别好的。
全球化会结束吗?现在好像还不好说。
文章
想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濒危动物可以被复活,那么动物保护还有意义嘛?
人形机器人和 AI 一样,其实也是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里逐步发展的。期间也有几次“看起来要成”了的巅峰,和“整个行业心灰意冷”的低估。从历史来看,人形机器人粗略来看会面临三种“死法”:伦理困局、技术桎梏、成本壁垒。
AI 这一次摆脱了历史的兴衰循环,进入了一个新的,可实际应用阶段。而人形机器人,还不好说。
这是一期播客,然后它的文字版发在了《文化纵横》。
这个角度其实挺好的,因为由于政策和环境的原因,在过往谈中国文艺作品生产的时候,审查总是薛定谔的出现在讨论场之中。影响人们对中国文艺产业工业化的判断和审问。
审查会对文艺作品的生产有影响,但当然不能背所有的锅。《隐入尘烟》下架的锅可以背,但《749 局》的锅怎么背?
但每当有人说“中国电影完了”或“中国游戏完了”的时候,审查总是被拉出来作为一切不行的原因,使得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工业化问题得到隐藏。
Llama 4 在上上周末发布,然后在上周就埋了。
有了 Deepseek 做对比之后,也不是说你开源了就会被原谅了,能力差就会被迅速遗忘。
这里面还有些职场八卦,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这篇文章本身就很有代表性。
谈到“有人无岗”时全是宏观数据,谈到“有岗无人”时全是具体案例。
本周因为中美超级关税战,也有好多篇讨论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文章,尤其是关于 iPhone 的。
这个事情是非常明显不可能回流的事情,所以特朗普干脆在周末宣布了对手机类电子产品的赦免。
但关于这件事情有多么不可能,各家的算法都很有意思,针对这个问题,我也询问了 Gemini 2.5 Pro with Deepresearch 我放在了最下面。
感觉这个题,人写确实不如 AI 写。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看谁扣到的数字更多的话题。AI 可以通过广泛搜索,比人类编辑更全面的搜集到供应链成本,并进行看似更准确的拟合计算。
崇左、舟山、儋州、金华、深圳、东莞、防城港、厦门等 8 地的外贸依存度超过 100%。在超级贸易战下,这些城市要做好阵痛的准备了。
短视频
中国版的真实阿甘正传
在一二战期间,徒步环游世界的中国人,潘德明。
青田县,一个全县满世界留学移民的地方
准备等有时间了过去看看。
论文
松弛感: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及其社会反思
AI TLDR
《新生代青年“松弛感”现象的多维审视》围绕新生代青年的松弛感展开探讨,分析其表现、内涵、产生背景、面临挑战及培育路径,并提醒警惕虚假松弛感。
- 松弛感成为青年追求的精神状态:在快节奏社会中,“松弛感”成为众多青年向往的生活态度。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新生代运动员的表现,使“松弛感”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这体现了当代青年独特的精神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调适。
- 松弛感的表征与内涵
- 表征:行为举止上,忠于自我,重视自我感受,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情绪状态上,保持平静稳定,具备钝感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语言表达上,直率坦诚,形成新的语言风格,通过独特方式表达情绪。
- 内涵:松弛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状态,源自“心里有底”,本质是强大的内在自我、自我悦纳,与躺平有着本质区别。
- 松弛感出圈的社会背景与现实挑战
- 社会背景:新生代青年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家庭物质条件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提升,为其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支持,使其更注重精神追求,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拥有更多自主权和松弛心态。
- 现实挑战:传统家庭主义束缚个体发展,严肃的教育环境制约个体多元发展,内卷化的工作状态让个体难以松弛,社会时钟的规训限制个体自主性,导致“紧绷感”在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
- 培育松弛感的具体路径:个人应正视心理健康问题,学会调节情绪、增进自我认同;学校需创新教育体系与理念,采用个性化教育方式,重视非认知能力培养;企业要调整管理策略,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社会应营造松弛氛围,促进资源合理分配,发展“松弛感经济”。
- 警惕虚假松弛感:在社交媒体传播中,松弛感可能演变成“假松弛,真焦虑”的状态,成为一种新的压抑机制。真正的松弛感是内心平静的自洽,不应被功利性追求,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情境策略:微观互动中当代大学生“躺平”实践的差异化呈现
AI TLDR
本文围绕大学生“躺平”现象展开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微观互动视角探究其表达指向、实践取向及情境策略,发现“躺平”对大学生并非简单逃避现实,而是有着复杂社会心理机制的多维度情境策略,研究建议社会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 研究背景:“躺平”于2021年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学界对其研究呈分化趋势,大学生群体“躺平”现象受关注,本研究旨在从微观互动视角深入探究其内涵。
- 研究方法:选取中部省份12名涵盖不同层次、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为访谈对象,运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收集资料,从表达与实践维度分析。
- 表达与实践
- 表达指向:大学生对“躺平”理解从模糊到具有明确指向性,体现在阶段性调整(完成任务后的休憩及对休息的渴望)、情绪调节(压力下宣泄负面情绪、自我保护和自我疗愈)和印象管理(塑造轻松成功形象、维护自我印象)。
- 实践取向:大学生“躺平”实践表现为建构自我认同(在疲惫或受挫时接纳自我、选择特定互动伙伴进行反思和调适)和寻求社会支持(集体“躺平”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增添社交乐趣)。
- 情境策略:在人际交往互动中,“躺平”演变为包含工具性(释放求助信号,表达脆弱并寻求帮助)、情感性(追求归属感与自我认同,缓解压力和焦虑)和混合性(调试社交距离,避免被孤立或构建个人界限)动机的情境策略。
- 研究结论:“躺平”与大学生日常互动情境相互依存,是复杂多维度的情境策略,具有积极因素和个体主动性,反映出青年对“躺平”态度的调适和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思,社会应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促进青年与社会协同发展。
本周搜了什么?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