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4 自动驾驶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引言
其实,本周除了周刊里这些内容之外,抖音上还有一个热门。就是全中国都在晒樱花,并且每一个都比日本的景致更好。
文章
Youtube 3800 万粉丝的大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本周来中国旅游。如果你平时完全不用短视频或者很少用社交网络,可能既不认识他,也不太清楚他在本周来中国的事情有多火,这篇算是稍微完整的描述了下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本周的另一间热点事件是小米 SU7 在安徽造成的重大车祸,相关的分析很多了。但这件事引起我的关注点有其二,其一是让我重新想起为什么新能源车都要搞一个华而不实的隐藏式门把手。
针对这个问题,我也抛给了 Google Gemini 的 DeepResarch,回答在最下面。
这是我对小米 SU7 事件引发的第二个思考,就是智能驾驶到底什么时候能达到车厂宣传中的那种几乎不用人管的状态。
因为我至今是没有考驾照的,一直觉得“只要再过五年”就可以有个自动驾驶驾照,简单学下刹车就能过的那种驾照。但细想了一下,这个想法从 10 年前特斯拉进入中国开始,我就有了。
但已经过去了两个五年,这个愿望还没实现。
好久没有更新中国大企业的出海近况了,值得扫描一圈。
朱松纯提出的创新金字塔:
哲学创新、理论创新、模型创新、算法创新、工程与部署创新。
他认为中国的 AI 创新主要集中在算法创新和工程与部署(应用)创新上,前三层创新较少。我觉得这个分层方法很有道理,但中国目前在 AI 方面的发展应该至少了模型创新整个层级。
一篇被追着删的稿子,不知道我发出去的时候整个链接是否还在。蒙牛和伊利的好坏从来不是商业问题,是某个省的政治问题。
我在负面案例集《AI,一败涂地?》里写过这个方向的内容,但当时还没有数据和严谨的研究支撑。这次 OpenAI 的实验更加细化了这个领域的潜在风险。
从我个人的印象来说,自 2015 年以后,随着 Steam 在国内的流行,中国的单机游戏玩家群体就一直在上涨。但单机游戏本身受限于出版限制,一直没有跟上玩家群体膨胀的角度。但实际上,大部分单机玩家都是在 Steam 上玩,并不受到国内出版政策的影响。
所以,长期以来中国游戏行业忌惮于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单机游戏,很大一个原因可能是并没有一个可靠的国内单机游戏玩家数据,推动他们立项。
黑猴的成功,如果未来点燃了中国的单机游戏市场,那主要功劳就来自于验证了国内单机游戏玩家的数量。
物业服务非常容易陷入死亡螺旋:有人不交物业费→物业服务变差→更多人不交物业费→服务变得更差。
我最近有时候在想,从 2008 年到 2018 年房地产黄金十年时期全国开发的那种高密度(20 层左右)塔楼小区,未来的使用价值是不是还没有此前的 6 层老破小高。
因为从居住形态上来说,这种塔楼小区更容易在未来劳动力匮乏和行政效率降低后,形成西方城市式的贫民窟。而独栋老破小,因为人口密度低,公共设施维护成本低,邻里之间相互熟悉,更容易形成社区自治。
短视频
拜火教在唐朝的流传
CCD 共享柜
摄影佬还在嘲讽 CCD 是过时的洋垃圾,而 CCD 已经弯道超车在商业模式上来到了共享经济时代。
北京十二中初三生的一天vlog
比较像北京正常中学生的一天 vlog。
论文
摇摆型生育意愿:情感张力下育龄女性的生育决策逻辑与机理剖析
AI TLDR
本文探讨了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提出“摇摆型生育意愿”概念,分析情感因素在生育决策中的作用,强调生育动机从传统经济驱动转向情感驱动,建议完善生育支持体系,以应对复杂的生育决策过程。
- 生育意愿由功能性逻辑向情感化逻辑转变。
- 研究探讨育龄女性在生育决策中的情感拉扯。
- 发现生育意愿呈现高度犹豫和不确定性,形成“摇摆型生育意愿”。
- 摇摆型生育意愿表现为生育延迟、生育暂停和生育否定三种状态。
- 现代性进程未消解家本位自觉,反而催生多种家庭主义交织共存。
- 生育支持体系需提供情感支持,超越经济激励。
青年消费方式“两栖”现象:“过度消费”与“逆向消费”的网络冲突透视
AI TLDR
本文探讨青年消费方式的“两栖”现象,分析“过度消费”与“逆向消费”之间的网络冲突,揭示青年群体在消费心理与实践上的矛盾。研究指出,消费方式的变革反映了青年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转型。
- 青年消费方式呈现“两栖”现象,表现为“过度消费”与“逆向消费”的冲突。
- 网络中,消费方式的冲突通过话语竞争表现,反映青年个体的对抗与反思。
- “过度消费”是非理性消费,强调品牌符号与享乐;“逆向消费”是理性消费,注重性价比与使用价值。
- 研究方法包括网络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分析青年消费方式的内在矛盾与网络冲突。
- 消费心理的分化导致“符号消费观”与“理性消费观”的对立。
- 消费方式的网络冲突反映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转型。
- 需推动青年消费方式的理性转向,塑造健康消费文化。
很好的解释了现在的年轻人们(包括我自己)为什么抠抠搜搜的花了很多钱。
中介化乡愁:返乡青年短视频实践的意义展演与情感实现
AI TLDR
本文探讨返乡青年如何通过短视频实践实现乡愁的情感表达与意义构建,分析其在数字媒介中的中介化过程,以及乡村短视频对城乡情感交流的影响。
- 研究返乡青年短视频实践的意义与情感表达
- 短视频作为中介化乡愁的工具,促进情感流通
- 乡土景观、人物、配乐的个性化呈现
- 返乡青年通过短视频重建与家乡的情感联系
- 互动实践中粉丝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
- 短视频文化对乡愁的商品化与情感物化
- 中介化乡愁的情感失真与倦怠问题
现代乡愁其实不是回不去,而是不想回去。通过看返乡青年拍摄的视频缓解乡愁,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叶公好龙。真让他回去,其实大部分人又是不愿意的。
“有人替我活在家乡,就够了”。
臧雷振、李尉:作为方法论的不适感:社会科学研究何以走出舒适区
AI TLDR
本文探讨了“作为方法论的不适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强调研究者应直面复杂性,利用不适感促进学术创新,推动社会科学走出舒适区,实现动态发展。
- 不适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推动学术创新的潜力
- 不适感不仅是情感反应,更是一种促进研究突破的方法论
- 研究者应直面研究现实的复杂性,重返社会科学的“社会性”
- 不适感的内核包括反思、敏感和破坏
- 反思:质疑现有范式和理论,克服依赖和想当然
- 敏感:将研究者的价值关怀融入研究过程
- 破坏:创新的前提,推动对常规思维和研究框架的突破
- 把握不适感有助于实现社会科学的动态发展与进步
- 研究者需保持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敏感,探索宏观总体的规律
- 社会科学研究应借助新兴技术和多学科知识,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这篇原文其实不太值得看,有着社科论文式的冗长。但 AI 总结的这一小段还不错。
本周搜了什么?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