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3 假装上班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引言

本周在中卫和银川出差,沿途经过很多山路和沙漠地区都没有信号,导致本周刷短视频意外地少。

文章

虽然这是一篇王小卤的软广,但还是值得一看的,里面提到了王小卤成功的秘诀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渠道。这两个其实就是卤鸡爪作为一种堂食零食向包装零食转变的关键门槛。
稍微逛一下日韩和美国的超市就会发现,中国的食品领域不是“科技”太多,而是“科技”太少。
这两年供应链突飞猛进,但食品保鲜和调味技术进步没有供应链速度快。
这里面提到的是《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强调,要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但没提到的是,欧盟《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的生效。
该法案对加班的主要影响,是一些“自愿加班”的行为被纳入了强迫劳动的定义中。并且它是一个长臂管辖法案,意味着一件商品的某个零件的生产厂采用了 996 的方式生产(超过中国劳动法的合法限制,双方自愿也不行),也会被调查。
前段时间,惠州的赛德电池就爆了这样一起事件,在有加班费的情况下要求强制加班。当事人国内渠道维权无效,最后举报到苹果那里,赛德电池立刻道歉并赔偿。
但外因是推动力,内因是变革的内核,我觉得还是国内的政策制定者终于意识到加班是消费不足、生育率低下的重要贡献因子了。
在身份政治盛行的时代,角色扮演怎么可能远离政治呢?
上周已经推荐过一篇《小县大城》的摘编了,这周正好微信读书上架了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刚好又看到一篇摘编。
这篇文章或者说书中的这一节,证实了我之前的一个猜想,也是很多人对“县城消费大幅上扬”的一个质疑——为什么从宏观数据上看,以及一些从县城走出来的青年回到家乡的体感来看,没感觉到县城的消费有媒体上报道的那样繁荣。
因为,媒体报道的归因错了,根本不是县城婆罗门撑起消费,而是婆罗门县城撑起消费
想想也是,中国县域平均人口不到 40 万,县城市辖区人口还要按城镇化率折一下,也就不到 30 万。如果只是婆罗门在消费,很多业态根本撑不起来。
县城婆罗门以前花钱也大手大脚,好几年前我去贫困县支柱工厂参观,老板开的就是 BBA。所以,他们的消费根本不会带动媒体观察到的“县城消费繁荣”趋势。
真实的情况是,这几年一些发展的好的婆罗门县城,全城人消费都大手大脚了起来。而不是每个县城里,有那么一小撮婆罗门花钱大手大脚了起来。这才是县城消费增长的趋势性变化,也是让很多业态和连锁品牌决定进入下沉市场的原因。
看到人口第一城是重庆,我才意识到之前没看过什么城际人口排名的分析文章,然后就把这篇看完了。
在上一个时代里,朱啸虎最知名或者说最出圈的事件,是代表 ofo 和马化腾在朋友圈吵架。当时,腾讯参与投资了膜拜,而金沙江创投则投资了 ofo。当时的朱啸虎相信了戴威讲的故事,而后事大家都知道了。
显然是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
回到当下,朱啸虎已经成为了少数完全不相信故事的投资人之一,无论是之前对大模型商业化的质疑、对自己投资标的月之暗面的质疑(和纠纷)还是现在对具身智能的质疑,都是如此。投资决策中不再相信任何所谓的“潜在市场”,只看本季度、本年、未来五年的收益测算。
甚至被问“过去三年你做过的最不依据理性的一个决策是什么? ”这个问题时,朱啸虎谈的是“小红书”。但他没有说小红书是最不理性的决策,而是举例子说小红书早期讲的故事完全不靠谱,能作为投资判断的只有获客成本和留存率。
这篇稿子关注到了在临期商品超市(现在一般叫折扣零售)里的美妆比例在上升。作为最早关注到临期超市这个赛道的人之一,我依然保留我最初写稿时的逻辑:折扣零售的选品,严重依赖供方市场
我家附近的好特卖也从半年前开始扩大了美妆的柜台面积,但我当时想到的并非是它想要更多的拓展美妆业务。而是因为泛零食没那么多货源了。
之前的临期超市之所以给人一种零食店的感觉,是因为 2021 年那会儿新消费品牌大干快上,造成了大量的供给盈余。现在这些零食品牌要么被类似赵一鸣那种零食超市接盘,要么就是活不下去死了。所以尾货市场上的食品正在迅速减少。
而相比之下,护肤品和美妆的散货市场一直非常的成熟,所以拿美妆来填充货架并非是好特卖的主动为之而是无奈之举。毕竟美妆的消费频次和食品完全无法相比,即便是以折扣吸引消费者,用户购买频次也不会和过去主攻食品那么高。
县城经济的潜力不在“复制”,而在“重构”,互联网与数字化的下沉,正在重塑县域商业的底层逻辑。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并非简单将一二线模式照搬,而是催生出更接地气的“本土变种”。在县城,一套基于熟人网络的分销体系,可能比算法推荐更有效;一个结合方言话术的直播脚本,或许比标准化话术更带货。这种重构的本质,是找到技术红利与乡土场景的契合点。
这段话写的非常委婉,但实际上比起形态的“本土化”,县城创业最重要的是“利益的本土化”。前些年返乡、县创业青年,败兴而归的十有八九。就是因为他们许多是在一线城市拿过高薪在顶尖行业里混过,认为自己到下沉市场是去“颠覆式创业”的。
当地的地头蛇企业和盘根错节的熟人社会会告诉你:你的东西很好,但你想颠覆谁?经过我同意了吗?滴滴和美团都搞不定地推的城市,你说来就来?
我一直觉得“假装上班”这件事证明了现代人对上班这种社会化行为的非金钱需求。
毕竟,一个真正穷到必须上班的人是无法假装上班的,也无法向家人隐瞒自己失业的事实——因为下个月开不出工资,立刻就会饿死或被家人发现。
所以,那些在咖啡厅或共享办公假装上班的人,实际上是在付费购买一种一般只有在上班时才会拥有的社会化体验。这种行为和经济好不好,失业率高不高恐怕关系不大。
在某种程度上我感觉是“标记一下老了卖他保健品”的现实版了。真是把我们 80、90 后的韭菜们反复割啊。

论文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陪伴志愿者的“社会父母”角色研究

AI TLDR
本论文围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陪伴志愿者的“社会父母”角色展开研究,运用角色扮演理论剖析该角色的扮演过程、影响及持续协调策略。
  1. 问题提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虽被纳入保障体系,但仍面临亲情缺失等问题。“陪伴式”实务模式为其陪伴服务提供思路,本研究提出“社会父母”陪伴模式,旨在探讨志愿者如何扮演这一角色及产生的情感影响。
  1. 研究设计:运用角色扮演理论,从角色经验、角色领会和角色实践三方面,研究志愿者“社会父母”角色扮演。以山西省Y机构陪伴项目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
  1. 角色扮演过程:基于自身角色经验,志愿者预设“爱心”角色;在与儿童互动中,协调内外标准领会角色;在一对一焦点陪伴和一对多集体陪伴等不同情境下,开展角色实践,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1. 对儿童的情感影响:“社会父母”角色虽有积极作用,但短期性陪伴难以替代亲情;项目式陪伴可能带来二次情感伤害;私域化陪伴易导致儿童过度依赖,影响其独立性发展。
  1. 角色持续的选择性协调:为使“社会父母”角色有效持续,需协调预期角色、规范角色和情境角色。依据儿童需求和情境选择角色,以儿童利益为出发点,在规范范围内灵活调整,机构也应给予支持。
  1. 结语:“社会父母”角色扮演是复杂情感劳动过程,角色经验、领会和实践相互作用。协调多角色关系,以及“父母”社会化和情感社会化的循环验证,对提升陪伴服务质量和持久度意义重大。

本周拍了什么?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Loading...

© 评论尸 202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