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2 摸着日本过河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引言
如果一个父母知道,他的孩子每天学 12 小时和每天学 8 小时的区别,只是在大学毕业后去星巴克冲咖啡或瑞幸冲咖啡。那么,他还会打 12345 逼学校周末补课吗?
文章
一方面担心 AI 带来的就业替代,一方面又批判工作把人异化成螺丝钉。
等等……这不是双向奔赴吗?
虽然从实际体验上应该是不错的,这个机制也值得肯定。但还是不得不感叹,从拆迁暴富到需要自己贴钱拆迁,中国只用了不到 10 年,普通人“不劳而获”成为富人的机会只剩下彩票了。
真实需求 = 用户痛点(强场景 + 高频) × 商业可持续性(ROI >1) × 可实现性(技术/资源可行)
这个在独立开发(甚至在接下来的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很重要,因为无限烧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你能抓到的机会永远是一个明确且可解决的用户痛点。这里的可解决一方面是商业上可解决,一方面是技术可解决。
之前认识一个类似情况的网友,他在初中因病辍学后发现,在目前的机制中,似乎并不存在一个重回正轨的通路。于是,他至今还顶着初中肄业的学历在社会上打拼(好像也不算)。
和下面的一条短视频相呼应,我觉得这个问题还蛮严重的。
《小县大城》的摘编,这本书放进书架了,应该是值得一看的。
中国东南沿海有大量的制造业工厂,每一个厂的背后至少会有一个家境殷实的子女。但越是优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其实越不适合也不愿意接实体行业的班。
中国目前应该是缺一个像 Teamshares 这样的金融机构。它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养老年金的方式 从没有合适接班人的中小企业主那里收购企业,然后在 20 年的周期中将股份逐渐转让给企业员工,从中挑选合适的管理层。并促进被投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比如相互成为供应商,避免激烈竞争等)。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 VC 行业缺乏现象力,一级市场前几年都快饿死了也不愿意尝试一下从非传统的渠道拓客。
最好笑的一点是,Sam Altman 并不担心中国,而是担心出现“美国过分依赖台湾,而中国(大陆)不依赖台湾”的情况。
所以到头来,还是台湾最不受待见。
中国摸着日本过河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仅仅在五年前,日本的蛰居族在中国的舆论场上还是一件不可理解,严厉谴责的事情。
但现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风向已经发生了改变。
短视频
越南语文教科书如何介绍越南摆脱明朝统治的象征:还剑湖
全国高中双休的唯一原因
我是最近才知道全国只有少部分地区的高中学生有双休的,而也是最近才知道现在他们开始逐渐要双休了,而双休的主要原因是自杀的青少年太多。
北京的高中确实是从几乎 20 年前就开始双休,很多高中甚至连晚自习都没有。但我仍要提一下,这不是因为北京的高考确实简单,而是我反复在多个场合聊到的:北京的本地大学是从 2000 年开始的。
在我上高考的 2009 年,在北京确实是“400 分就能上大学”,但上的是北京市属的二本、三本。这样的学校的毕业生,即便是在我毕业的 2013 年(也就是我的很多高中同学),出来就业也无非就是端盘子或行政前台。
由于这个结果,倒推过来才是高中不卷——“每天学那么多有什么用呢?还不是在家门口端盘子”,这是我们高中同学之间的口头禅。
如无超额利润,则无超额付出,这个是一定的。
贵州的万峰林炒饭
本周出差去了贵州的兴义万峰林,但可惜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行程上已经来不及去尝一下了。
超能力高校
氛围非常对我胃口的小短片,原作应该是おつじ和松浦太一的漫画《超能力高校,しれっとすげぇこと言ってるギャル。ー私立パラの丸高校の日常ー》。
论文
《智能变革中的不安:青年群体AI焦虑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AI TLDR
此论文围绕青年群体的AI焦虑展开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其焦虑类型、形成机制和影响效应,并提出缓解焦虑的建议。
- 研究背景与目的:AI技术广泛应用引发个体焦虑,但现有研究对青年群体AI焦虑关注不足。本文旨在归纳其焦虑类型,探究形成机制和影响,为干预提供建议。
- 研究方法:采用深度访谈法,对18位使用过AI软件的青年进行访谈,选取11个典型案例分析。
- 青年群体AI焦虑类型
- “机器换人”焦虑:担心自动化设备和AI技术取代工作,年长青年因职业安全更焦虑。
- 学业/工作表现焦虑:AI加剧竞争,青年需不断提升技能,对自身要求高、处于职业初期的青年更焦虑。
- 伦理违背焦虑:担心AI与人类边界模糊引发伦理问题,受影视作品影响,高AI认知青年更敏感。
- 缺乏透明度焦虑:AI运作和决策机制不透明,青年对其结果不信任,年龄偏低者更焦虑。
- 焦虑形成机制:AI素养、心理韧性、感知的技术威胁和信息过载共同影响青年群体的AI焦虑。
- 焦虑的影响效应
- 技术接纳:部分青年将AI视为工具,提升工作学习效率和自我效能感,强化掌控感和安全感。
- 技术排斥:过度焦虑使部分青年怀疑AI可靠性,产生厌恶、抗拒情绪,甚至恐惧新技术。
- 研究结论与建议:青年群体AI焦虑类型多样,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对其行为影响存在分化。建议青年提升AI素养,建立支持小组;技术企业履行责任;政府发挥监管作用。
本周拍了什么?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