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 赛博免签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引言

上周的热点基本都是由短视频社交媒体引发的,一是美国 Tiktok 难民涌入小红书的现象,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一特殊的跨文化交流事件背后的原因;二是围绕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几篇深度思考,探讨了从"脑腐烂"到社交媒体本质的话题。

文章

2025 年 1 月 13 日,大量美国 Tiktok 难民涌入小红书,形成了上周最大的热点。起因是,在我们上一期中提到的,Tiktok 似乎会再 2025 年 1 月 19 日于美国停止服务。
但从这个起因,到 Tiktok 难民涌入小红书中其实还有几个值得回答的问题:
1.为什么这些美国用户没有选择 Instagram Reels 和 Youtube Shorts 等 Tiktok 复制品?
答:实际上大部分用户确实选择了这两个替代品,从即刻用户的数据分析来看,涌入小红书的美国 Tiktok 难民的量级在百万左右,与 Tiktok 在美国约 1.5 亿日活相去甚远。
但如上面的文章所言,部分 Tiktok 博主发起了这次移民小红书的活动,将其视为一种对美国政府的抗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小红书上看到了许多梗,比如“我来这里找我的中国间谍了”,“请收好,这是我全部的个人数据”。这实际上都是在讽刺美国政府封禁 Tiktok 的理由。
2.为什么是小红书,不是字节跳动与先准备好的 Lemon 8?
答:承上所述,这部分涌入小红书的用户大部分是为了表达对禁令的反抗。一方面,Lemon 8 有可能和 Tiktok 一样被连坐。另外,一个在美国合规经营的 Lemon 8 显然不能表达“将所有个人数据上交给中国”的决心。
3.为什么不是其他 App?
直接说答案的话,就是美国用户用不了其他 App,比如微博或抖音。
进一步说,就是小红书此前存在实名制上的漏洞。从法理上来讲,根据《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这四份文件,在中国境内运营的互联网产品,需在用户发布任何内容(包括评论)前进行实名认真。也就是所谓的“后台强制,前台自愿”实名制。
小红书此前仅对 +86 手机号进行了这样的设置,但对海外手机号没有。这决定了 Tiktok 难民,或者说上周发生的文化大交流,只可能出现在小红书。
这一漏洞甚至即便没有 Tiktok 难民也会造成问题,中国国内的黑灰产用户,可以通过购买境外手机卡来绕过小红书的实名认证发布非法内容(当然,还得突破审核)。
但好在目前的政治气候有所好转,上峰对中外交流的尺度重新放宽,因此小红书可能不会受到惩罚。
小红书后续可能或应该怎么做,可以看这篇,总结的比较好:

脑腐烂,去年外媒发明的用于形容大家沉迷抽象短视频的一个名词。当年轻人日常沉浸在短视频营造的脑腐烂氛围中,他们的话语体系也变得让人难懂。就像是我真的在线下听到人在吃饭的时候说“这个味道真是绝绝子”,“那他不是芭比 Q 了吗?”。说老实话,虽然我也沉迷抖音,但线下听到多少还是有点尴尬。这篇文章还介绍了美国青少年语言体系被污染的情况。
然而,我觉得将脑腐烂贴在短视频上多少有点不公平,尤其是在海外。如果说国内的抽象文化是从短视频之后才兴起的,但国外可不是。在上一个时代,9gag 就已经足够抽象了。英文应该是早在短视频时代之前就被污染完了。

本文存在付费墙,我提供了一个 AI TL;DR
本文讲述了一位长期不使用社交媒体的人首次尝试TikTok的经历。他发现TikTok与传统社交媒体不同,更注重内容消费而非社交互动,反映出年轻人对社交媒体的淡漠和对快速娱乐的需求。
  • 文章讨论了作者对社交媒体的看法,特别是TikTok。
  • 作者曾在2013年写过关于不加入Facebook的博客。
  • TikTok自2017年推出以来迅速取代了其他社交媒体平台。
  • TikTok用户通常保持匿名,享受内容消费。
  • TikTok缺乏明显的社交目的,与传统社交媒体不同。
  • 年轻用户对TikTok的忠诚度较低,常使用多个平台。
  • 内容往往轻松、快速,适合短暂的注意力。
  • 作者对TikTok的体验感到新鲜,但也意识到自己可能不再使用这些应用。
这是一篇极端反社交网络的作家对 Tiktok 的体验,奇怪的是他反而觉得 Tiktok 比 Facebook 和 X 要好很多。
概括来说,他觉得传统社交网络中,平台可以通过算法让人以群分最终引发对立。但在 Tiktok 里,因为个性化算法太强了,实际上并不利于操作宏观叙事的对立——因为大家在这里只是傻笑看段子,没人关心那些真正影响社会格局的大事, 而且 Tiktok 也不试图建立有效社交,把小圈层联合起来,所以形不成对社会运动的操纵。
这个和我之前说的“只有信息茧房足够厚,才能包容更多内容”有点近似。但这个作者的思维逻辑过于曲折,因此看着多少有点像是 Tiktok 的投放。
以及他可能并不知道字节当然是想做强社交的,在中美都想做,只是暂时还没做成而已。

本文存在付费墙,我提供了一个 AI TL;DR
本文讨论了现代住宅中塑料的普遍存在如何使火灾更具危险性。塑料燃烧产生有毒烟雾,威胁消防员和居民的健康,且现代家居材料加剧了火灾的强度和速度。
  • 现代城市火灾威胁回归,塑料材料使火灾更具毒性。
  • 烟雾中含有有毒化学物质,消防员面临风险。
  • 现代家居几乎无塑料材料,燃烧时释放氢氰酸等有害气体。
  • 野火烟雾与城市火灾的化学危害结合,增加健康风险。
  • 合成材料的火灾传播速度快,导致更高的死亡率。
  • 塑料虽然有用,但在火灾中会加速燃烧和增加危险。
洛杉矶山火还在烧,这是一篇分析被塑料包围的城市发生大火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的文章。
总得来说,就是塑料越多,火灾越危险。

和其他写胖东来的不同,这篇文章专注挖掘了胖东来的神话是被谁吹起来的。关键信息是,在很早之前,胖东来的模式就被研习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企业家俱乐部盛和塾挖掘。
这篇文章还补齐了我的一个观点的信息拼图,并最终形成了我的这篇博客:
胖东来的优质其实是在无杠杆时代回归经营的结果,胖东来的直接利益来自消费者自然会考虑如何满足消费者。而高杠杆时代,万达、吾悦、天街的本质是靠杠杆拿地赚钱,消费者只是吸引过来扮演繁荣的 NPC。

承接上面胖东来的话题,如果关注消费,那么这两篇文章也值得一看。
在黄海上面的那篇演讲中,信息量很大,包括比如说,日本有一家垂直于老年赛道的连锁健身房有 2000 家门店,比中国最大的健身连锁店乐刻的门店数量还要高。
日本是完整经历过泡沫起,泡沫灭的周期的。活到现在的日本消费企业,基本都和胖东来差不多。所以不管你相不相信中国在宏观上要走日本过去 30 年的路,但微观的企业经营层面必然要向日本同类企业学习了。
如何在失落的三十年里赚钱,没有人比日本企业家更懂。

短视频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试验(半手工法)

莫名其妙刷到,莫名其妙看完的一个病菌耐药试验的过程,还挺有意思的。

论文

AI TL;DR
青年成为电信诈骗重灾区的原因是诈骗情境因素和青年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制是在建立初始信任基础上,经价值观念与诈骗情境交互激发高动机,在高动机驱动下采用启发式思维决策而受骗。具体如下:
  • 诈骗情境因素
    • 个人信息:诈骗者通过准确提供受骗者如名字、身份证、购物订单等个人信息,获取青年信任,为实施骗局奠定基础,如受访者因诈骗者说出自己名字或完整个人信息而相信对方。
    • 权威身份:诈骗者常冒充警察、法官、客服等权威身份,利用青年对权威的信任及较高的普遍信任水平,打消青年疑虑,使青年对虚构情境深信不疑。
    • 危机情境:虚构违法、意外伤害等危机事件,营造紧急氛围,让青年没时间思考,只能保持信任,如疫情期间虚构非法入境、涉嫌洗钱等事件令青年慌乱受骗。
    • 需求满足:虚构购物返现、抽奖、退款等利益诱惑,引发青年获取额外利益的需求,使其在高动机下维持对诈骗者的信任,如面膜退货赔偿、抽奖、求购演唱会门票等案例。
  • 青年自身因素
    • 信任倾向:青年一般信任水平较高,在电信诈骗初始信任建立中,其自身的信任倾向起关键作用,如性格单纯善良、对陌生人警惕性小的青年更易相信诈骗者。
    • 价值观念:诈骗者通过设计骗局激活青年价值观念,与骗局因素共同影响信任判断,如青年因贪图小便宜、同情他人等观念而受骗。
    • 情绪状态:诈骗者影响青年情绪,使其在焦虑、担忧等情绪下决策质量变差,且青年社会阅历浅、情绪控制能力差,更易受情绪主导而决策失误。
    • 思维方式:青年面对诈骗情境多采用经验和直觉的简单化思维快速判断,在利益诱惑时冒险,危机事件中靠直觉,如基于之前返现或急于解决问题而轻信诈骗者。
  • 形成机制
    • 初始信任的建立是前提:个人信息呈现为青年提供认知线索,增强对诈骗者的可信任预期;权威身份运用契合青年信任倾向,降低其心理防御,二者相互作用促使青年建立初始信任。
    • 高需求动机的诱发是关键:诈骗者虚构利益获得情境与青年“不劳而获”等观念结合,或虚构危机事件与“好人定位”观念结合,分别诱发青年利益获得或规避风险的强烈动机,使决策冒险化或简单化。
    • 认知资源约束下的启发式决策是最终原因:高动机状态占用青年有限认知资源,且伴随的情绪状态加剧认知资源消耗,导致青年无法理性分析判断,只能采用启发式思维决策而受骗。
用人话来说,年轻人其实比老年人更容易给予陌生人和权威身份初始信任,在这种情况下给于足够的情境或动机就会上钩。相反,老年人则一般对陌生人有所警惕,需要慢慢培养信任。
Loading...

© 评论尸 202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