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引言

本想写点新年祝福,但周报的付费版和免费版要延迟一周发让写应景的话变得很难,因为付费读者收到时新年还没来,免费读者收到时新年已经过了。本期的内容有几个和零售、商业空间有关,最近 5 年其实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购物行为的变化都很大。
有兴趣的可以在评论区聊聊你对这期文章中观点的看法。

文章

星巴克本身的引流效果下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商业综合体自身的转型。
如果只把商场当成一个购物的场所的话,这不会是未来的趋势……
再延伸,我觉得未来的趋势可能会是,商场会慢慢地把边界打开,融入到一个人24小时的生活中。
这意味着商场本身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第三空间”,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商场与其子集星巴克的直接竞争。
用更具体的体感观察来说,很多媒体都报道过,很多失业白领会在星巴克里坐一天假装上班。我觉得大部分商场其实不愿意让消费者用 30 元一杯的星巴克就在商场里坐一天。他们是希望无处可去的人在商场里停留一整天的,但这些人要流动起来,客单价也不能是 30 一天。
 
©️本文存在付费墙,我们提供了一个 AI TL;DR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
  1. 沃尔玛的经济影响: 虽然沃尔玛以低价商品和节省消费者成本著称,但其对社区的总体经济影响可能是负面的。研究显示,沃尔玛的低价战略在减少消费者开支的同时,通过压低工资、增加失业率等方式导致了社区收入下降和贫困率上升。
  1. 研究结论: 两篇新研究论文表明,沃尔玛的进入导致受影响社区的平均家庭年收入下降了约6%(以2024年的美元计算约为5000美元)。即使考虑到沃尔玛为消费者带来的潜在储蓄,这些社区的整体经济状况仍然恶化。
  1. 经济机制: 沃尔玛通过低价商品击败当地零售商,迫使本地供应链转向更便宜的国际供应商(例如中国),对本地就业和收入造成打击。此外,沃尔玛作为“单一雇主”拥有“单边买方势力”(monopsony power),通过减少就业选择进一步压低工资。
  1. 垄断式市场影响: 沃尔玛不仅对工人有压制作用,还对供应商施压,要求其提供更低价商品,这迫使供应商裁员并降低工资。供应商转而提高对其他客户的价格,形成一个强化沃尔玛主导地位的恶性循环。
  1. 法律与政策的反思: 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消费者福利标准”以来,美国反垄断政策过于关注低价商品,而忽视了低工资和失业率等对社区整体福利的影响。沃尔玛的案例说明,这种标准可能无法确保消费者的最大福祉。
  1. 政策前景: 拜登政府尝试通过修订反垄断政策将工人的福利纳入考量,但未来政策方向仍不确定。文章指出,尽管低价格对消费者吸引力大,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可能会对社区经济健康造成重大隐患。
这篇文章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星露谷物语》Bad End 实证新闻,也就是,如果你将社区商业 C 位,拱手相让给沃尔玛这样的超级巨头。那么社区商业生态很快就会萎缩,进而导致社区本身的衰落。
我最初不太明白为什么星露谷物语会设计一个这样的结局(Joja结局),毕竟在国内,长期是处于商业不足的状态,大家还会很高兴家附近有个盒马、沃尔玛或者山姆。
但后来看到一条新闻,说美国的唐人街在抵制沃尔玛(我在这篇文章里有写),才稍微有点理解。这篇文章主要是引述了两篇最新论文的结论(第一篇第二篇)。
在 AI 生成的 TLDR 里大致简述了沃尔玛对社区生态负面影响的链路,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其实大致和国内的下沉市场实体零售小业主天天在抖音和快手上要求国家取缔电商是一个逻辑:高效的商业模式意味着更集中的利润和更少、更差的就业。
我们需要高效的社会来生产和流通我们所需的商品,但人总有一天会跟不上效率。
 
©️本文存在付费墙,我们提供了一个 AI TL;DR
本文讨论了在家庭聚会中如何避免因政治观点产生冲突。作者通过与不同政治立场的家人进行开放的对话,探索了理解和尊重的方式,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尽管观点不同,仍可保持亲密关系。
  • 家庭成员政治观点差异大,讨论政治容易引发争执。
  • 作者通过与家人对话了解不同的政治观点,进行研究。
  • 讨论主题包括枪支、移民、气候变化和堕胎等。
  • 尝试以记者的方式进行对话,避免争论。
  •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讨论中得到改善。
  • 尽管观点不同,家庭成员依然关心彼此的生活。
  • 讨论使得彼此更容易理解对方的立场。
问:如何不与家庭成员因为政治吵架?
答:以记者身份与他们聊政治,不要上头,不要反驳,冷静追问,然后把他们的观点和形象写进小说里。
这篇稿子真是笑死我了,最后作者的家庭聚会氛围更和谐了,而作者小说里那些持有与作者不同政见的角色更鲜活了。
 
这篇文章对接下来一两年 AI 对传媒业影响做出了一些预测,和国内的机构化媒体(主要是有编制的)对 AI 的迟钝感受完全相反,英文传媒界对 AI 的反应是非常敏捷并且比较到位的。它一共给出了五个预测:利基搜索引擎的崛起、采写二合一、超本地新闻的回归、公民记者的回归、新闻故事原子化、印刷品价值更明显。
我对采写二合一和超本地新闻的回归这两项会比较有感觉,这两者其实都是在说,当撰写门槛被 AI 降低,编辑(分发)门槛被算法降低后。更少的创作者,可以为更少的读者,创造出更好的故事。
也就是说,如果你以前办一个街道(街区)自媒体,它的商业模式是无法撑起它真的雇佣几个记者和编辑去把本街区内发生的事情都写成比较完美的新闻故事的。但现在,实际上你只要是街区内的活跃分子,能够采访到街区内所有的新闻事件,接下来把素材丢给 AI 去写,然后再交给类似今日头条这样的算法分发平台去触达读者,你就单人成军了。
关于利基搜索引擎的崛起我持怀疑态度,我觉得大部分专业媒体(垂类媒体)所拥有的信息也不足以撑起一个垂类搜索引擎。
 
一个越来越恶劣的网络环境下,非常暖人心的小故事,以前看到过很多国外类似的,现在也有中国版本了。

短视频

听歌识曲是怎么实现的?

一个不错的听歌识曲科普视频,节奏和比喻都做的非常好。这个博主刚发了 15 个作品,每个科普的水平都很不错,非常适合发给非技术从业者。
 

母主题变父主题

本周抖音和小红书上一个很大的热点是,部分女性用户和女权相关账号发布了 WPS 将母主题-子主题改为了父主题-子主题。我原本收藏了一个账号针对此事的原发抨击。但在梳理周报的时候,大部分首发内容已经被当作谣言清理,所以这里放了个阑夕的总结。
如阑夕所述,母主题变父主题大概率是个岁月史书,因为我的印象与阑夕一致,WPS 中的这一功能一直叫“父主题-子主题”。
但,反方可能会说,“从来如此并不一定就是对”。而且,从实践来说,一个原本无关的词如果一旦与歧视相关联,那么相关企业可能确实会考虑更换。
因为政治正确,将原本完全与歧视无关的技术术语进行修改,并非没有先例。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在 2018 年后,包括 Python、MySql、Redis、Github 等研发界知名的项目、产品,纷纷修改了计算机领域使用了接近 40 年的 master-slave 这一术语。这主要是回应研发社区中越来越多的有色族裔用户对奴隶制术语的抵制。
Master-slave 这一术语被用于描述一种技术上的结构始于 1904 年。1988 年,计算机科学领域首次引入这一术语,用于 RFC-1059 协议中。完整的变迁史,可以在维基百科相关词条中找到。
类似的,BlackList 和 WhiteList 这两个词也在逐渐被替换为 BlockList 和 AllowList。
 

论文

AI TL;DR
本文探讨了返乡青年网红作为“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分析了他们通过媒介实践转化社会资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治理效能,并提出了信任、网络与规范在其中的重要性。
  • 互联网技术重塑乡村治理逻辑,返乡青年网红发挥“新乡贤”功能。
  • 研究关注四川、广西返乡青年网红的社会资本转换与治理效力。
  • 社会资本转换包括数字经济资本转化为线下社会资本,线上社会资本转化为新型文化资本。
  • 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具有政策宣传、民主治理、秩序再造等功能。
  • 研究案例包括广西“九妹”和四川“白云村LJ”。
    • “九妹”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得近千万粉丝,成为电商公司负责人和人大代表。
    • “白云村LJ”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和人大代表。
    • 返乡青年网红通过新媒体实践获取社会资本,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 研究强调信任、网络和规范在社会资本增值中的重要性。
 
2022 年的时候,我因为工作原因,在重庆做过多次调研。当时其实就发现,年轻人回乡这件事并不如许多 70 、60 后印象中的那么不堪。
虽然,新时代的上山下乡和旧时代的原因是差不多的——城市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在过去 40 年的转移支付下,现在的县乡镇本身已经今非昔比了,那里确实是有所谓“知识青年”的人发挥能力的空间的,甚至比城市里更有。
我当时就观察到,一个乡能不能搞得起电商,除了选品本身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乡里有没有回来的大学生,哪怕是大专生也行。而一个县能不能搞得起电商,就要看下面多少个乡能搞得起电商。
基层政府也是一样,上过大专的公务员是乡政府的香饽饽,因为不然的话,根本应付不过来来自县政府的各类数字化治理需求(Excel 表都不会填)。
当然,青年网红也好,知识青年返乡也好是个大命题,毕竟到县这一级就基本是熟人社会了,他们确实需要大学生人才来带动,但这个大学生必须已经是熟人社会中的一部分。如果你是个外来人,到了一个县城考察一番就想要大有所为,那大概率是被老乡县坑一波赶走。
Loading...

© 评论尸 2024-2025